京剧 | 戏剧网 - 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戏剧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京剧 » 正文

《四郎探望母亲》揭示了多年来被禁的传统老戏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6:56:27

作品分类:传统  多年  《四郎探母》  京剧  北京晚报  我们  当时  时候  

 

1980年,《北京晚报》主办了京剧《四郎探母》的公开演出,使得一组传统戏剧得以重新发现,其中包括被禁多年的《四郎探母》。与此同时,一群非常年轻的京剧新人被大力介绍。现在,30年过去了,许多参加“四郎拜见母亲”的京剧新歌手已经成长为京剧舞台的支柱。如王蓉蓉和李宏图是当今京剧界的领军人物,而跨越国界发展起来的郑子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走向国际。

12月1日,《北京晚报》将在长安大剧院举行演出,纪念《三郎太拜见母亲》改编30周年。王蓉蓉、李宏图、郑子茹、李文林、范梁勇、陈淑芳等30年前表演过《三郎太的母亲之行》的同班演员将再次受邀上台表演,重现他们昔日的辉煌。记者今天采访了京剧舞台上的三位重量级艺术家王蓉蓉、李宏图和郑子茹,回顾了他们30年的成长和经历。他们深受感动。

郑子茹:这场纪念演出应该引起讨论和思考

我没想到30年过去了。1980年,我还只是个青少年,刚刚从学校毕业。我因在《青年男女总动员》中扮演佘太君而出名,并加入了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当时,《北京晚报》做了一项不可替代的工作,即重复了《四郎探母》被禁的表演,为京剧推向社会和市场发挥了先锋作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传统的老戏《四郎拜见母亲》被重新上演,这样我就可以再次欣赏京剧中的老一代和老绅士了。他们表演时的魅力、时代感和历史感非常吸引人。

这一次,听说《北京晚报》将举办一场演出,纪念《四郎拜见母亲》改编30周年,我感到十分惊喜。《北京晚报》有新的想法和新的行动。这也是京剧的进一步推广。这一时期的表演风格仍应遵循传统,礼貌而守旧。然而,我认为像《四郎拜见母亲》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有重新创作的空间。如果我要重新创作这部戏,我会有许多新的文章要写。然而,这绝不是不负责任的创新,不会引起很大的大惊小怪,而是会凸显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例如,我可以增强整个戏剧的年龄感,突出中国戏剧的审美特征。

我还想谈一谈《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继刚,他宣传了“四郎拜见母亲”的表演,他懂得京剧艺术。正是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迷恋京剧艺术的人,认识到这些被禁埋的古老戏曲的珍贵,担心它们将来会丢失,才会积极宣传这件事。这么多年来,这些古老的戏剧一直保存至今,广为人知,广为传唱。我们不应该忘记,这包括《北京晚报》和主办这次活动的人。

我认为,这出戏再次上演,应该引起一些讨论和反思。反思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它让我们明白,仅仅因为我们不说什么,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有些记忆应该属于难忘的记忆。这次演出,我还强烈建议我所有的学生都来看,这对年轻演员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王蓉蓉:1980年我20岁的时候,剧团不敢演我们的学生[。当时,他是中国戏剧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一年后就要毕业了。虽然我从上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学习传统戏剧,我学习的第一部张派戏剧是《坐在皇宫里》;但是“四郎探望母亲”在当时从未被禁止。那时,我们被告知了这部戏被禁止的原因。首先,由于封建思想的宣传,杨四郎有两位女士。其次,他因为叛国和投降的想法被禁了很多年。

然而,当时的《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继刚对京剧非常了解。他说这些观点都是历史的,戏剧《四郎拜见母亲》是一部艺术水平高、富有人情味的好节目。在总编辑王继刚的倡议下,《北京晚报》主办并上演了《四郎拜见母亲》。因为当时剧团不敢表演,让我们学生表演。1980年12月3日至9日,天桥剧场共举行了七场演出,轰动一时,观众热情高涨。我们学生也很兴奋。虽然我们不明白“四郎探望母亲”禁令的深层含义,但我们都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戏,当时我觉得这样好的戏可以由我来演,我特别开心。

我仍然记得当时北京晚报记者郭士兴很年轻。他经常跑到学校和剧院,每次都用小笔记本记笔记。尤其是在安排戏剧《四郎拜访母亲》时,他花了大部分时间和我们在一起,基本上每次都是这样。

我现在是北京京剧团的团长。我的感觉是京剧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剧团能赚钱的剧目都依赖于这些传统的老剧目。新创作的具有奢华风景、声音和光线的戏剧远远少于传统的老戏剧,老戏剧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一套穿了多年的衣服,赚了更多的钱。但是现在很多从事歌剧专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四郎拜见母亲》这样的戏剧,更不用说它被禁了,经历了这么多的起起落落。

这次演出是专门为纪念“三郎探望母亲”禁令解除30周年而举办的。我认为这个提法特别好,也特别有意义。对于我们这些在过去30年里一步步走来的人来说,那些日子里的一些演员已经不能再表演了,只有少数人还能参加这场演出。事实上,我们没有意识到已经过去了30年,我们震惊地站在舞台上这么多年。这是对我们自己艺术道路和生活的考验。此外,如果我们看看30年后取消“四郎探望母亲”的禁令,我们会更加钦佩王继刚主编30年前的决定,这个决定经受了这么长的历史考验。他对我们的京剧事业贡献太大了。虽然他不从事京剧,但他已经打开了大门。自《四郎探母》上映以来,许多以前不允许演出的传统戏剧都可以演出。这对中国歌剧的继承和发展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啊。如果这次他还能坐在观众席上观看表演,那将是多么有意义。

李宏图:30年前,一些领导人秘密来到[剧院,这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许多老戏剧没有发行。“文化大革命”后,由于长期的思想禁锢,人们对“三郎拜见母亲”等作品有很多看法,这些作品不仅被视为戏剧和艺术作品,而且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没有人敢把这出戏拿出来公开演出。然而,《四郎探母》是最经典的京剧传统剧目,涵盖了崂山、萧声、青衣、老聃和小虎眠等多种戏曲。内容和主题也被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因此,在1980年,听到《北京晚报》赞助了戏剧《四郎拜见母亲》的发行,每个人都非常兴奋。

那时,我大约20岁,是中国戏曲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那时,一群来自我们大专班的优秀学生被选来表演这个剧,每个人都很开心。当时,这真是一个盛大的场合。七场演出爆满,很难找到一张票。一些领导人秘密前来观看比赛,许多观众来自内蒙古和新疆观看比赛。

从那时起,我的许多观众接受了培训,并与粉丝交了很多朋友。直到现在,那时我还有很多信息。那时,我收到的报告最多。由于十年的动荡,利基产业几乎全部消亡,所以很多人觉得利基登上舞台很奇怪。令我高兴的是,那时我还是个学生,但我一开始就获得了“见面奖”,在我的一次表演中,观众实际上给了我十多个“好”。观众的热情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后来,我听说《北京晚报》总编辑王继刚(Wang Jigang)提出并计划解除对重新安排《四郎拜见母亲》的禁令,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并承受了各种压力。我真的很欣赏他老人家。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起来像个书呆子,但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地下工作,帮助了许多艺术家。因此,他对艺术家、京剧和传统文化有一种情结。他必须把这些拿出来。当时,《北京晚报》在全国发行量最大、最繁荣。我记得邓鹰巢称赞“北京晚报做得很好”因此,当时的《北京晚报》对《四郎探母》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对京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京剧的发展。然而,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或不理解历史。任何时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最勇敢的。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需要那些不在乎个人得失的王力可济钢。

经过这么多年,那年的年轻演员经过30年的训练,已经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幸运的是,许多人仍然记得王继刚,并深深地珍惜他的记忆。在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过程中,我一直牢记这一点。不仅想念他,还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现在我50岁了。与那一年相比,我不再是一个迷人的少年,但经过多年的积累,舞台感觉更加成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表演话剧《四郎看妈妈》。我应该表演300或400场比赛。与30年前相比,今天的观众在观看《三郎太拜访妈妈》的表演时也会有更高的眼光,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也会为大家奉献一场更精彩的表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Top